隨著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的進步,家長的意識和覺悟也逐步提高,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會留意到孩子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或行為問題,并且尋求專業(yè)心理輔導的幫助。
適合學員:焦慮、厭學、叛逆、情緒障礙、品行障礙、親子關系、學習障礙等
課程目標: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適應能力
近日,赴日留學青年舉刀刺母案被媒體披露:母親節(jié)衣縮食,送兒出國留學,希望他學以成才,一番苦心卻換來兒子舉刀相對。如此極端事件雖屬個別,但由家庭教育不當導致的沖突案例卻并不鮮見。
比如,有的母親嚴格管教孩子,孩子卻偏愛說謊,讓母親在外人面前丟盡面子,做兒子的還覺得整天在母親的嘮叨下生活,幾乎要崩潰。
再比如,有的父親為了讓女兒得到最好的教育,含辛茹苦地掙錢,女兒卻吃喝玩樂不上學,讓父親痛心不已,做女兒的還認為不學習照樣生活得很好,干嗎非要學?
我們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這些看似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如果從另一角度來審視,卻是父母與子女的人際沖突,其沖突更多是由于雙方的心理邊界模糊所導致。
心理邊界是社會心理學概念,即實現(xiàn)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終界限??梢哉f,心理邊界是座心理圍墻,為我們確立了一個心理范圍,我們可以在這個范圍內(nèi)探索內(nèi)部和外部世界。一個人的心理邊界確立得如何,對其心理健康程度和社會行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如果將這一理論引入到我們的教育和父母與子女的人際互動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也是心理邊界的形成和確立過程。
眾所周知,在生命初期嬰兒與母親處于共生狀態(tài),此時的嬰兒覺得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沒有心理邊界,所謂二合一狀態(tài),不分你我,嬰兒的所有一切都依賴母親去完成。隨著嬰兒逐漸長大,開始覺察到另一個人的存在,并且認識到自己原來是*的個體。這個認識便是分離的開始,也是建立心理邊界的開始。
但是在中國式注重親情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父母很難與子女很好地分離,自我心理邊界經(jīng)常是模糊不清的,比如雖然孩子長大了,生活學習完全可以*了,但是父母仍然擔心孩子做不好、學不好、生活不好,于是過度地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包辦飲食起居,監(jiān)管學習,甚至規(guī)劃孩子的未來,以為這樣做便是對孩子負責,便是母愛或父愛的表達。
殊不知,正因為邊界模糊,父母很自然地隨意突破心理界限,闖入孩子的私人空間,不知不覺地以自己的喜怒哀樂粗暴干涉孩子。事實上,孩子在被照顧、被學習、被管理、被規(guī)劃的過程中非但沒有體會到愛,反而有強烈的束縛感和壓力感,從而產(chǎn)生怨恨情緒,并隨之創(chuàng)造出各種方式來對抗,上述的刺母、說謊、不學習等就是心理反抗的最好詮釋。
物理學認為,壓力在一定體積內(nèi)蓄積達到一定能量時就會爆炸,人的心理壓力與之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個人的怨恨情緒和行為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和疊加效應,其能量一旦達到極限,便可爆發(fā)憤怒情緒,甚至會失去理智,做出過激的行為來。赴日留學青年汪某刺母的悲劇便是過激行為的極端化案例。
我們經(jīng)常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很善良地侵入孩子的邊界,指手畫腳地保護、疼愛、教育、規(guī)劃孩子,但同時孩子的心理邊界感也在父母的呵護和干涉中步步缺失,無法形成自己*的人格,以至于長大成人后,心理上仍然懷有強烈的兒童期對母親的依賴感。當他們在面臨學習、工作、生活上的問題時,不會理性和智慧地去解決處理,而是習慣于發(fā)泄情緒,使用兒童向父母撒嬌的方式來應對,而撒嬌的另一端便是*。
積極的建議是:父母不要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而應積極鼓勵孩子自理自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以平和的心態(tài)接納孩子的不足;與孩子保持適當?shù)男睦砭嚯x和生活距離,讓孩子有長大了的感覺。
事實一再證明,好孩子不是被管教出來的,而是被尊重出來的;不是被保護出來的,而是在挫折中成熟的;不是被規(guī)劃出來的,而是自我成長起來的。
更多培訓課程,學習資訊,課程優(yōu)惠,課程開班,學校地址等學校信息,請進入
學習資訊
詳細了解
你也可以留下你的聯(lián)系方式,讓課程老師跟你詳細解答: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