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跌倒以后,中國的家長多半會趕快跑過去扶起孩子,給孩子拍著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把小孩扶起來后不再讓他自己走,而是背著走;有的朝著絆倒孩子的地出氣,說“這地真壞,看媽媽怎么打它”,以此來安撫孩子……這樣的教育使得中國的孩子脆弱、*性差、過分依賴父母。有位美國人在對比中美兩國教育孩子的異同時,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學步的孩子一旦摔倒了,中國人是把他扶起來,而美國人是讓他自己爬起來。如果說美國孩子一生下來就*生活,未免夸張。但是像中國那樣,被母親抱在懷里拍著、哼著、走著,或者騎在大人脖子上逛公園,美國孩子沒有這種福氣。美國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對于今天許多給孩子以“溺愛”的中國母親來說,應(yīng)是一劑苦口良藥。“溺愛”是一種錯誤的愛的表達方式,對于孩子今后在社會上立足無一利而有百害。西方“挫折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就是培養(yǎng)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父母和家長應(yīng)認真培養(yǎng)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此外,西方專家一致認為,父母對生活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認識?;嫉没际?、斤斤計較、悲悲戚戚的父母常常會培養(yǎng)出有同樣缺點的孩子。有一位大富翁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注意從小事上來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強的能力。孩子大學畢業(yè)后,他拒絕為孩子提供就業(yè)機會,而要他們憑自己的本事去“闖天下”。這看似冷酷無情,卻使自己的孩子增加了人生閱歷,并在社會實踐中得到了鍛煉。進而為之后的人生之路和處理紛繁復雜的社會活動積累了許多書本上難以學到的寶貴經(jīng)驗,最終使他們成為了出類拔萃的人。然而,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父母卻不是這樣,都是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的路都給他鋪好,而且要鋪得一帆風順。世事總是變化無常,你能保證你的孩子就一定按著你設(shè)計好的軌跡前行嗎?所以,做父母的,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鋪路,而是告訴孩子怎么走路?怎么戰(zhàn)勝前進中的苦難。心理專家老師說家長應(yīng)首先排除自己對挫折的害怕心理,不要老是擔心孩子會不會出事。要敢于讓孩子面對形形色色的挫折,并鼓勵孩子有意識地在挫折中磨練自己,在體驗中不斷進步,珍惜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鼓勵孩子去生活中體驗,提高其各項能力。目前社會上,有像吃苦夏令營、體驗式課程等活動,都是為了讓孩子去體驗生存的艱難。這些活動緊密結(jié)合孩子的日常生活,去貧困農(nóng)家體驗生活,去軍事訓練基地培訓技能,讓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學習和生活上出現(xiàn)挫折是正常的,幫助孩子認真對待和克服這些困難,從中受到鍛煉。編者按家長不要一味地給孩子撐保護傘,只有經(jīng)歷過風雨考驗的孩子,才能成為真正有用的人。所有的父母都應(yīng)該知道,愛孩子是動物都有的本事,可真正正確的愛孩子,讓他去體驗,去克服,卻只有人類才會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