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雨(化名)是一個13歲的男孩,在同齡人為了升學而拼搏努力時,他卻已經(jīng)在家待了一年多的時間。小學時,小雨是個人見人夸的好學生。由于父母工作忙,小雨經(jīng)常要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那時的小雨成績優(yōu)秀,而且特別懂事,父母都為有這樣的好兒子而深感驕傲。
升上初中以后,小雨就讀于一所市重點中學,學習難度加大,環(huán)境的變更等等,對小雨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開始時小雨還能努力適應(yīng)。第一次期中考試之后,小雨的成績不夠理想,導致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小雨開始變得不愛說話,缺乏自信,上學對他來說漸漸成為了一種負擔。這時,小雨的父母依舊忙于工作,除了在生活上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外,還總向他強調(diào)他們對他的學習沒有要求;市重點中學中優(yōu)秀學生很多,處于中等的小雨也沒有引起老師足夠的重視。隨著期末的臨近,小雨的心事越來越重,終于有一天,小雨再也承受不住,痛哭流涕著對媽媽說再也不想上學了。驚慌失措的媽媽也沒了主意,只是覺得兒子太可憐了,就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此后,小雨父母對小雨的關(guān)愛大大增多,但無論父母怎么做工作,小雨就是再也不去上學了。
結(jié)合上面厭學形成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小雨首先是缺乏足夠的學習動機。小學時,小雨是為了做父母的好兒子而學習,然而,優(yōu)異的表現(xiàn)卻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guān)注與鼓勵,反倒是休學后,小雨獲得了父母的關(guān)愛。因此,小雨習得了好好學習父母會忽視自己,不去上學反而能得到父母的關(guān)心,這大大降低了他的學習動機。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偏頗。本案例中,小雨的父母在物質(zhì)生活上對博雨無微不至,甚至達到了溺愛的程度,而對小雨的心理需求幾乎是完全忽視。從小學到初中,父母兩人都忙于工作,小雨經(jīng)常一個人在家,父母很少跟他溝通。小雨成績優(yōu)異時,父母沒有給予他相應(yīng)的鼓勵;小雨遇到問題時,父母甚至根本不知道。久而久之,小雨覺得無論怎樣表現(xiàn)都是徒勞的。此外,小雨提出休學,父母又開始了無條件的支持,期間雖然也做過小雨的工作,但都是不了了之,這不僅是讓小雨在休學這件事上得到了正強化,也是父母過度保護的一種表現(xiàn)。在對待小雨上,父母先忽視后過度保護,這也是小雨厭學的重要原因。
最后,現(xiàn)行教育體制對成績的關(guān)注,老師的忽視也對小雨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使他越來越不愛學習。
針對小雨的問題,管教問題少年學校制定了相應(yīng)的返校計劃。首先,對小雨和他的父母進行了分開的咨詢,取得一定進展后,又安排他們一起進行了家庭治療和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此外,還對小雨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并安排了文化課的補習,對他的父母也給予了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使他們雙方為回到學校做好了全面的準備,包括回到學校之后他們還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相應(yīng)的解決措施。最終,小雨成功的回到了學校。
管教問題少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