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們厭倦了學習該怎么辦呢?應根據(j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是不是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還是貧困生厭學?還是心理因素導致孩子厭學?所以,當孩子厭學時,首先要分析原因,如果他只是對學習不感興趣,他應該激發(fā)學習的欲望,如果他的表現(xiàn)太差,他應該提高他的學習能力,如果是因為心理原因,應該鼓勵他與他人互動,這樣才能得到師生的肯定和愛戴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智能手機作為一種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走進了千家萬戶,到處可以看到人手一機的情景。家長們每天忙于工作,需要手機聯(lián)絡客戶經(jīng)營生意,當然,有一些家長也不忘給孩子買一部。中小學生手機隨身攜帶,有人說這樣可以加強學生與老師、家長的聯(lián)系,也加強了與外界的聯(lián)系,看看新聞,刷刷微博,既增長了見識,又開拓了視野。然而中學生使用手機的種種“誤區(qū)”,卻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大多是就近入學,離家不遠,加之校園可用座機電話,有事需要和家長聯(lián)系也十分方便,手機實在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手機并非必備的學習工具,孩子上課心里總想著玩手機,看會微信刷會微博,哪還有心思聽老師講課? 孩子無心聽講,學習質(zhì)量自然大打折扣。大部分老師都表示,上課的時候聽到手機鈴聲響或看到同學專心地低著頭玩手機還裝作在學習是件很頭疼的事。手機的功能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打電話發(fā)短信了,微信、微博、拍照、手機游戲、網(wǎng)絡小說,對于身心發(fā)育還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學生具有著相當大的誘惑力。有些孩子迷上了手機小說,下課看,上課看,晚上睡覺還躲在被子里看,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家長老師想了無數(shù)辦法卻沒起色。這些都不利于孩子優(yōu)良品質(zhì)的養(yǎng)成。在校的中小學生學生是消費者,理應努力讀書,勤儉節(jié)約,而家長過早地讓孩子進入了使用手機的“高消費區(qū)”,不利于孩子意志力的磨煉及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些學生在學校班級把自己的手機款式拿出來相互比較,炫耀自己手機的各種功能,一股校園攀比風氣也在暗暗滋生。教育特約心理專家達教授指出,青少年的免疫系統(tǒng)較成人更為脆弱,特別容易受到手機輻射的影響。而手機輻射會對腦部神經(jīng)造成損害,引起頭痛、記憶力減退和睡眠失調(diào)。用手機訂閱各類信息既方便又便宜,內(nèi)容魚龍混雜,開發(fā)商們?yōu)榱擞踔敛环σ恍└裾{(diào)低下萎靡的網(wǎng)絡小說和黃色信息。網(wǎng)絡聊天還讓孩子的小動作越來越“現(xiàn)代化”了,上課時手機聊天代替了交頭接耳,考試時百度搜狗代替了作弊。這些都需要家長和學校一起努力才能會控制。學校老師在平時要多注意班級的管理,認真引導學生如何使用手機,必要時可以切斷學生使用來源。家長也盡量不要給年紀太小、自制力尚弱的孩子購買手機,如果是需要了解孩子在校學習的情況,可以多和班主任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大一點的孩子,即使有了手機,家長也要多注意孩子的使用情況,可以限制每一天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幫助和引導他學會自控。
孩子叛逆怎么辦
第一、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孩子的內(nèi)心有一個英雄夢,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只有這樣才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父母要給予孩子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機會。媽媽在做飯,讓孩子幫忙掃地,擺好碗筷,端飯。爸爸在修理鬧鐘,讓孩子幫忙拿修理工具。上樓時,媽媽可以讓孩子幫忙提著菜。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可以幫助他人,讓孩子體會被需要的感覺。
第二、父母給孩子一定的權(quán)利。沒有一個孩子喜歡被人指揮和掌控的感覺,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都渴望得到更多更大的權(quán)利。因此,父母要給孩子一定的權(quán)利,讓孩子自己安排學習時間,自己決定跟哪些小朋友一塊玩。這樣孩子才會有*的思想,不受他人左右,對以后成年不會與人隨波逐流造成影響。